蛇年春節后的首周,央行連續兩個工作日回籠資金引發市場關注。2月6日央行公告稱,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中國人民銀行以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方式開展了2755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天,操作利率為1.50%。因6日有48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到期,當日實現凈回籠2045億元。而2月5日,央行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實現凈回籠7165億元。
Wind數據顯示,2月5日至7日,公開市場有2.3萬億元逆回購到期,相比2021年、2022年和2024年春節假期后逆回購到期量均要高,與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2025年2月5日,逆回購到期規模高達1.4萬億元。專家表示,春節假期后,居民取現需求會季節性回落,加之2月份繳稅壓力減輕,資金面有望邊際轉松。同時,人民銀行也將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穩定市場預期,保持流動性充裕。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分析稱,相比于去年同期,人民銀行蛇年首個逆回購操作呈現了不同特點。比如,今年跨年的14天逆回購操作規模是去年的一倍多,去年節前操作了約1.24萬億元、節后第一天資金凈投放了430億元。節前較大的操作規模意味著節后較大的回籠壓力,節后需要較大規模的逆回購操作逐步回籠該季節性資金。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任濤看來,節后資金流動性相較于節前比較寬松,春節、稅期等影響流動性的因素已經消失,央行可以通過適度回收節前連續投放的流動性來平滑,避免資金過度淤積,以保持流動性繼續處于合理充裕的狀態。
事實上,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下,人民銀行此前已釋放了較多流動性。盡管1月央行暫停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并通過MLF(中期借貸便利)縮量操作凈回籠7950億元,但仍通過17000億元的買斷式逆回購操作釋放中長期流動性,此外,央行還于春節前一周開啟了14天期逆回購操作。
從利率端來看,2月6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漲跌互現,短端利率較5日多數下行。其中,隔夜shibor報1.792%,下調0.1個基點;7天shibor報1.785%,下調5.9個基點;14天shibor報1.854%,大幅下調11.8個基點;1月shibor報1.7080%,與前一交易日持平;3月shibor報1.7100%,上漲0.30個基點。
參考往年情況,跨春節假期后資金面轉松概率通常較高,同時綜合考慮到節后現金回流、以及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要求,市場普遍認為貨幣政策將強化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充裕。
任濤表示,就2月來看,影響資金面的因素開始回歸常態,流動性開始趨于平穩,預計在央行的呵護下,資金合理充裕的情況仍會持續,市場利率仍會保持在低位水平。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體經濟的運行和融資狀況是資金利率高位運行的“底氣”。同時,基本面的恢復與資金面的收縮也對收益率曲線長端的抬升提供了支撐。春節后貨幣當局引導收益率曲線長端進一步上行的概率較大,而保持資金面緊平衡恰是引導曲線長端上行的有效工具,“倘若春節后資金利率保持在1月中旬以來的水平,那么過不了多久長債收益率便會再度上行。”
不過市場判斷,央行2月重啟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的可能性不大。
“從目前利率情況來看,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尚未調整到位,另外,央行1月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規模高達1.7萬億元,延續了去年10月以來的大規模投放勢頭,也意味著暫停國債買入不會影響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充裕。”張旭表示,央行仍可以通過開展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以及適量續做MLF等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任濤同樣認為,目前央行有很多手段來呵護流動性,包括但不限于日常公開市場操作、MLF買斷式逆回購、國債買賣、降準等,這些工具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更可以連續使用;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市場利率仍處于低位,流動性也較為充裕,短期內央行應沒有必要重啟國債操作,后續可結合國債發行情況推進,以平滑市場影響。
此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下階段,宏觀經濟政策還將進一步強化逆周期調節,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調整優化政策力度和節奏,支持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綜合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保證寬松的社會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