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份,大宗商品價格是否還將持續“漲聲一片”?與其對應的周期股股價又將如何演繹?近日,多家保險機構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目前并未重倉大宗商品對應的煤炭、鋼鐵、有色等周期板塊股票。
綜合多方觀點來看,險資謹慎對待大宗商品對應的周期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此輪周期股股價上漲主要是受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驅動,而未來的價格走勢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二是從險資屬性和配置偏好來看,其更加看重長期收益和穩定收益,更加青睞具有穩定增長性的投資標的。
周期板塊波動加大
今年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從供需兩端來看,供應端仍在下降而需求端持續回暖。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最新發布的9月份大宗商品指數顯示,商品供應仍在持續下降,大宗商品供應指數為99.4%,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指數三連降至近9個月以來的最低點;而市場需求持續回暖,9月份,大宗商品銷售指數觸底反彈,當月較上月回升2.4個百分點,升至近5個月以來的最高。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與此相對的周期股股價也大放異彩。例如,截至昨日收盤,有色板塊指數較年初上漲了約40%,鋼鐵板塊指數大漲了50%。但從近期來看,有色、鋼鐵等板塊都出現大幅回調,截至昨日收盤,相應板塊指數較9月中旬的高點均回調超20%,短期波動較大。
盡管與大宗商品相對應的周期股今年股價表現十分亮眼,但險資對該板塊的配置仍然十分謹慎。“周期股走勢強勁主要源于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目前,這波周期已經接近頂部,并無相關標的持倉。”信美相互人壽首席投資官徐天舒對記者表示。
大家資產權益投資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周期股價格驅動的階段可能已經過去,后續股價變化更多依賴于盈利的變化。盡管從長期維度看,周期股未來盈利或穩定釋放,股息率不斷抬升,估值存在上行空間,但在權益資產配置上,周期股并不是其配置重點。
對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大為分析認為,10月份市場仍處于年度施工旺季,搶工期現象客觀存在,終端需求還將保持一定韌性。同時從目前供應端壓減產量的情況看,效果明顯,預計四季度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基本面可能依然較好,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例如,目前國內制造業增速有所回調,加之全球宏觀經濟仍具有較強的擾動性,此外,限產的力度是否會減弱,局部“一刀切”政策是否會被糾偏,缺電現象是否能得到緩解,也將給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帶來諸多的不確定性。
“周期板塊最大特點就是周而復始的變化,多變,善變,難以把握。”招商證券近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從2019年年底開始的大宗商品主動加庫存階段可能已結束,周期板塊股價表現高歌猛進的階段也已過去。“是時候考慮收獲果實,秋收冬藏”。
近日,監管機構也對銀行保險資金違規參與大宗商品投資炒作進行了警示。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關于服務煤電行業正常生產和商品市場有序流通 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要嚴防銀行保險資金影響商品市場正常秩序。嚴禁利用銀行保險資金違規參與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投機炒作,嚴禁銀行保險資金違規流入股市、債市、期市等。
尋找結構性機會
事實上,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險資權益資產配置整體都有所下調。根據銀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8月底,險資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余額約為2.72萬億元,較6月底下降了2.3%,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較6月底下降了0.4個百分點。
對此,多家險企投資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險資在權益市場取得了較好的投資收益,有兌現部分浮盈確保收益率的安排。同時,當前主要發達市場國家超寬松宏觀政策退出壓力加大,全球經濟金融面臨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個股層面,部分板塊上半年漲幅較大,也存在回調風險,因此,險資權益投資更加謹慎,更加注重尋找結構性機會。
太平資產徐鋼等認為,險資應堅守投資理念和風格。在資本市場,險企投資股票要從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出發,要做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做市場的穩定器,堅持發揮長期資金優勢,以大盤藍籌股為主要標的,以大額交易為主要方式,以追求投資標的價值成長為目標,要避免散戶化的投資方式,成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和“壓艙石”。
在這樣的前提下,險資積極尋找結構性機會。“例如,當前消費板塊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調整,從行業視角來看,消費行業競爭格局相對穩定,長期保持高盈利能力,適合中長期投資,因此,我們認為,當前其配置價值得以提升,會逐步布局。”某大型保險資管機構負責權益投資的副總裁對記者表示。一方面,消費行業客戶黏性較高,疊加下游需求穩定、與經濟周期相關性較低,因此其穩定性較高。另一方面,消費公司的競爭力主要由產品競爭力決定,后者是公司難以被撼動的護城河,一旦競爭優勢確定,企業積累的競爭優勢會不斷加固,決定了行業優秀公司將保持高盈利能力,穩定性強,適合中長期投資。
大家資產權益投資負責人表示,長期被看好且景氣度高的半導體、光伏、新能源車等主賽道板塊,依然是其重點布局的板塊。同時,在主賽道之外,在中國從制造大國逐步升級為制造強國的過程中,有很多制造業隱形冠軍,公司會高度關注并積極布局。
轉自: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