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冷鏈物流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其中產業鏈上游為制造環節,中游環節主要為冷鏈物流的運輸及倉儲環節,下游環節為冷鏈物流的應用環節。上游環節由于存在較強的技術壁壘,因此集中度較高;中游環節企業數量較多,且多為中小型企業,CR10僅占5.62%,集中度有待發展。在下游環節中,農產品冷鏈物流應用占比過半,為51.10%。
我國冷鏈物流產業鏈情況分析
狹義上的冷鏈物流:是指肉禽、水產、蔬菜、水果等生鮮農副產品從產地采收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零售等環節始終處在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廣義的冷鏈物流還包括冷藏藥品、化學試劑的低溫運輸及銷售流通過程。
我國冷鏈物流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其中產業鏈上游為制造環節:包括冷凍裝置的制造和冷凍技術支持等;中游環節主要為冷鏈物流的運輸及倉儲環節,主要包括運輸環節、倉儲環節和其他環節三個方面;下游環節為冷鏈物流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農產品冷鏈物流、藥品冷鏈物流及化工冷鏈物流三個方面。
圖表1:冷鏈物流行業產業鏈
我國冷鏈物流產業鏈上游行業為冷藏設備的制造及技術支持,由于冷藏設備屬于特種裝備制造,因此具有較強的技術壁壘,行業集中度較高,發展較為成熟。
圖表2:上游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及情況
中游行業集中度有待發展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集中度并不高,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CR10銷售收入為143.19億元,僅占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的5.62%,排名前20的企業銷售收入為173.15億元,約占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的6.76%,前百強企業銷售收入為259.83,約占全部市場規模的10.19%。
圖表3: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情況(單位:%)
在我國冷鏈物流行業中的價值鏈條中,中游行業由運輸環節(包括干線運輸和配送)、倉儲環節(包括倉儲和裝卸)以及其他環節(包裝、分揀、貼標等增值服務)構成,其中運輸環節所產生的價值最高,約占整個產業價值的40%,倉儲環節和其他環節平分秋色,各占價值鏈條的30%。
圖表4:中游行業價值鏈條分析(單位:%)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前百強企業分析
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前百強按照銷售收入排名,主要以綜合型企業和供應鏈企業為主,其中綜合型企業21家,營業收入占比63%。供應鏈型企業10家,銷售收入占比23.11%。
圖表5:2017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十強企業名單
(1)百強企業按省市分布情況
從各省市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分布上看,上海市為我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最集中的城市,百強企業數量為21家;其次為廣東省和北京市,百強企業分別為12家和10家;百強企業數量超過5家的省份有遼寧省、山東省、江蘇省、福建省、河北省以及河南省;有些冷鏈物流產業薄弱的省份沒有百強企業駐足其中,例如新疆省、西藏省等。
圖表6: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百強企業按省市分布情況
(2)百強企業按地域分布情況
從地域分布來看,按照百強企業數量,華東地區占比最多,有41家;其次為華北、華南和華中地區,百強企業都為10家以上,分別占據10家、12家和11家;其他地區百強企業合計為18家。按照銷售收入分布,華東地區百強企業合計收入最高,占比超過45%;其次為華南地區和華中地區,百強企業合計收入分別占比18.47%和19.20%,其余地區百強企業合計收入占比均在10%以下。總體來看,我國華東地區為冷鏈物流最為集中地區域,西北區域冷鏈發展偏弱。
圖表7: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地域結構(單位:%)
(3)百強企業按類型分布情況
隨著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業務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業務類型逐漸交叉,企業也向綜合型和供應鏈型發展,在百強企業的布局中,布局運輸環節的企業較多,其中干線運輸26家,配送環節29家;布局倉儲環節的企業為14家;綜合型和供應鏈型企業分別為21家和10家。
圖表8:中游行業百強企業布局結構(單位:%)
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市場規模逐漸壯大
2017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提及冷鏈物流產業,一方面對于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目標、冷鏈運輸行業標準以及冷鏈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了指導;另一方面,在藥品、乳制品、農產品等冷鏈物流的下游產業相關政策中對冷鏈物流產業建設提出了需求。這些政策的出臺表明冷鏈物流產業作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已深度融入各產業鏈的核心環節當中,整個冷鏈產業的價值和地位愈發凸顯。
圖表9:2017-2018年冷鏈物流產業相關政策匯總
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冷鏈物流產業蓬勃發展,2018年,預計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035億元,較上年增加485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9%。
圖表10:2012-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走勢圖(單位:億元,%)
在整個物流行業中,相對于規模龐大的航空物流、工業物流等主要物流模式,冷鏈物流規模較小,但是冷鏈物流的重要性卻毫不遜色。2017-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安全委員會、工信部、公安部等20余個國家部委出臺了15部涉及冷鏈物流產業的政策規劃,將冷鏈物流產業作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整體增速要快于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增速,冷鏈物流產業在物流行業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長,預計2018年,冷鏈物流產業在整個物流產業中的占比將會達到2.3%以上,冷鏈物流產業的價值和地位愈發凸顯。
圖表11:冷鏈物流產業在物流產業中的占比情況(單位:%)
冷鏈物流需求增長迅速,農產品需求占據主要地位
隨著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長,食品安全意識的逐漸升級,人們的觀念從以前的吃得飽逐漸轉為吃的好,吃的衛生。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對農產品、乳制品、肉類加工品等食物的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從而導致對冷鏈物流需求的迅速增長。預計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會達到1.8億噸,比上年增加3300萬噸,同比增長22.1%。
圖表12:2012-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走勢圖(單位:億噸,%)
冷鏈物流行業的終端需求大體上包括農產品冷鏈運輸及配送、醫藥冷鏈運輸及配送以及化工冷鏈等三大部分。2017年,在冷鏈物流市場中,農產品冷鏈物流占比超過一半,達到51.1%;醫藥冷鏈物流占比其次,為17.0%。
2017年我國農產品總量達到21.18億噸,再創歷史新高。油料、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2018年前3季度,我國農產品產量較上年有小幅下降,同比下降2.2%;畜牧業較上年小幅上升,同比上升0.2%;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終端需求預期不會產生較大變化,農產品冷鏈物流依舊會占據絕大部分。
圖表13: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細分市場結構圖(單位:%)
供給方面相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面臨機遇
面對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的迅速增長,我國冷庫設施建設卻稍顯落后。與我國冷鏈物流需求增長速度相比較,僅有2014年我國冷庫容量增長速度超過了我國冷鏈物流需求增長速度,而其他年份,我國冷庫容量增長速度均落后于冷鏈物流需求增長速度。這樣的局面會導致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冷庫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加大,提升冷庫容量的增長速度,與我國冷鏈物流需求量增長速度相匹配。預計2018年,我國冷庫總容量為5238萬噸,同比增長9.70%。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冷鏈在途運輸量約占冷鏈需求量的50%,那么我國冷庫總容量還約有4000萬噸的缺口。
圖表14:2012-2018年我國冷庫總容量走勢圖(單位:萬噸,%)
2019年,預計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中產階級數量增多、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高,這一系列因素都將會促進我國冷鏈物流行業不斷發展。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大灣區建設和海南等更多自貿區的開放,區域升級必將會在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冷鏈配套服務等方面產生更多的新機遇。
冷鏈物流行業競爭格局發展趨勢
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變革較大,為適應新的競爭格局,冷鏈物流市場呈現電商冷鏈物流企業發展迅速、其他物流公司進軍冷鏈物流行業、非物流公司跨界進入冷鏈物流行業、平臺企業轉向線下以及并購重組使資源集中于龍頭企業等五大特點。
圖表15:2018年冷鏈物流行業市場特點
2019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大灣區建設和海南等更多自貿區的開放,區域升級必將會在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冷鏈配套服務等方面產生很多新機遇。更多的應用新技術、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布局自動分揀、智能倉儲、無人機送貨等智能物流的企業才會在即將到來的新格局中搶占先機。
冷鏈物流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雖然我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發展勢頭迅猛,但由于我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冷鏈物流產業投入較低等原因,我國冷鏈物流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較大。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真正興起實在20世紀90年代,而國外的冷藏運輸則興起于19世紀上半葉歐美國家的鐵路,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發展時間上的差距也就決定了中國的冷鏈物流僅僅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不論從冷藏率還是從管理水平來看都要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中國綜合冷鏈應用率僅為19%,產品損腐率較高,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就達25%-30%;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的統計,2018年,我國冷庫容量1.3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城市居民人均冷庫容量僅0.156平方米/人,遠遠低于發達國家0.5的水平。總體上看,我國冷鏈物流產業還處于發展期,在冷鏈應用率和人均冷庫容量上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圖表16: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冷鏈物流狀況對比(單位:%)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空間還很大。在政策支持、下游產業訂單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將會繼續保持13%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2024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會達到5500億。
圖表17:2019-2024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轉自:?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