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1日,全國多式聯運推進會在湖北武漢召開。面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打贏藍天保衛戰倒逼運輸結構調整、建設交通強國、全球經濟發展面臨新挑戰等新形勢,如何推進多式聯運健康有序發展,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等政府部門對當前行業發展態勢進行解讀,多家企業代表分享了探索經驗。
完善樞紐集疏運體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國聯運樞紐集疏運體系不暢、轉運效率不高、對城市交通干擾大等問題突出。一些重要的鐵路物流基地、水運港口、航空樞紐集疏運體系建設方案不完善,鐵路專用線建設滯后,進出通道不暢,“中間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園區孤島”等現象普遍,樞紐與城市交通矛盾突出。
陽邏港把貨場到碼頭的運輸距離由60公里縮短為2公里,在聯運樞紐規劃與建設上作出有益探索。作為武漢以及中西部地區出海口,陽邏港與武漢臨空港吳家山鐵路中心站之間相距60公里,經過反復研究,港發集團把陽邏港、吳家山鐵路中心站和漢口北鐵路物流樞紐通過鐵路線連接,實現了鐵路班列和水運班輪無縫銜接。今年7月,港發集團把陽邏港集裝箱港區進出港貨物的必經之路—平江路,由原來的雙向6車道拓展至10車道,并以隔離欄桿將港區側4個車道封閉管理,作為疏港專用路,真正打通了鐵水聯運“最后一公里”,實現了每個集裝箱運費下降500元。
近年來,我國出臺《推進長江干線港口鐵水聯運設施聯通的行動計劃》等文件推動樞紐集疏運體系建設。為切實打破各運輸方式間物理隔離和固有利益藩籬,會議指出,多式聯運發展還需深化多主體間合作機制,以資本為紐帶,推動形成發展共同體,實現不同運輸方式企業間設施共建、資源共用。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善用資本產品紐帶
據有關預測,到2020年我國多式聯運市場規模可以達到3000億元至4000億元,到2030年有望達到1萬億元。而目前制約多式聯運市場發展的最大短板是缺乏具有全程運輸服務能力的多式聯運承運人。
如何為物流業供需兩端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運輸全鏈條服務?會議指出,下一步,還需加快推進跨運輸方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和民營等企業積極參與鐵路、公路、水路、航空貨運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資本、信息、產品等為紐帶,建立完善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李文新介紹,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去年與中遠海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基礎上,今年又與招商局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深化在中歐班列、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領域的合作。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中鐵順豐國際快運有限公司。部分鐵路局集團公司也在港口、物流企業合資組建了海鐵聯運經營公司,在拓展貨源、開行班列上取得一定成效。
此外,由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陸海河聯動、內外貿融合”網絡化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獲批第三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據介紹,定義為多式聯運經營人的安通控股正加快拓展內貿集裝箱海運業務,通過與鐵路企業合作,提供“門到門”一站式全程多式聯運服務。
推進信息平臺建設
以數據驅動供應鏈
目前,我國信息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缺乏聯通各種運輸方式、有效匯集各方信息資源、提供綜合信息服務的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難以滿足“讓信息多跑路,貨物少跑路”的需求。
為加快多式聯運發展,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正在搭建全國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以便為30多家試點企業提供資質資格驗證性服務和運載工具動態位置服務。
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曹德勝介紹,建設全國多式聯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需發揮政府在行業的信息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利用信息大數據實現價值挖掘,以數據驅動供應鏈,推進多式聯運跨越發展。該平臺將以公共信息服務體系為基礎,推進不同部門、不同運輸方式、不同企業間多式聯運信息開放共享和互聯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順豐目前已具備打造“以鐵路為核心”的多式聯運信息化平臺的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學習、智能設備等技術的應用,順豐自主研發了一套完整的“智慧物流平臺”,包括物流的各項核心營運系統、地圖平臺、大數據平臺、信息安全平臺、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等,在多式聯運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的運輸、倉儲、包裝、裝卸、分揀、配送等各個環節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
根據順豐的最近規劃,其將在2019年底建成實現覆蓋全國主要鐵路站點的接取送達服務網絡,實現平臺交易額達20億元,集裝箱量達20萬標箱,貨量達1000萬噸。
轉自:物流與采購網